网站首页 > 艺术长谈 > 梁晓声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当代青年该了解中国!”

梁晓声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当代青年该了解中国!”

日期:2019-09-01 11:33:40

     《人世间》(三卷本)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出版,是梁晓声的新长篇小说。全书115万字,历经数年创作完成。

      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有读者说,一听《人世间》名字,就符合梁晓声的风格。也是他才能写出来的东西。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文学的关怀是永远不该缺位的,这个关怀应该是对于所有人的。”谈及创作的平民视角,在梁晓声看来,创作中要关注“他者”,“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晓声发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成为中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梁晓声转向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都成为他关注的对象。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虚构写作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体现……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直言,在筹备出版的过程中也担心过,像这样厚重的作品,很多年轻读者没经历过五十年的风雨,会怎么看这部书?“但没想到在《人世间》研讨会上,几位青年评论家对这本书居然赞不绝口,认为代入感非常强,这是令人惊喜的。”

      梁晓声表示,希望当代中国青年更多地去了解当代中国,“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跟随影视作品一穿越就穿越到大汉,但是谈起20年前的中国却不知道,对30、40年前的中国更不知道,不补全这个认识,他们就不能对中国当下的发展有明确看法。我觉得青年们应该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

      这部荣膺中国高文学奖项的《人世间》,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大变革、大转折。每一步,梁晓声都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今天青年的成长环境已经和梁晓声的青年时代有很大区别。“我们之所以读书,是因为书里记录了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故事。你以为自己很苦,但不是那样,在你之前,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经历过比你更不幸的事,他们坚持下来了。”

      谈到“浮躁”,梁晓声回忆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的中国城市,还没多少和个人财富有关的事,大多数人朴素、贫穷。“但今天情况太不一样了,吸引眼球的事太多,当青年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时,比如一些高片酬的演员,拍那么烂的片子,媒体还拿那么多钱宣传他,比如他们又坐什么车了,这对诚实劳动的青年不公平,要警惕。对青年要有理性认识,大多数青年都在努力工作、提高从业能力,要为今天的青年点赞。”

      写《人世间》,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从熟悉的城市平民生活,发散到社会各阶层。

      评论家刘颋说:“《人世间》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一次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迷惘、执着、努力。这才是好小说应该干的事,也是好小说家应该做的。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在回顾该书的出版过程时说:“梁老师对青年充满期待,致敬年代,致敬生活本身。我们的编辑经过精心打磨,才会有这本书。我们做的一切,就是要相信、尊重、支持作者完美展现,支持编辑把作品做出来。我们创造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展示了方方面面,都是文本中能看到,充满人文关怀,让所有编辑、所有人一起,记录一段值得被固定和掌握的五十年历史。”

     李师东还谈及梁晓声对版税的豁达态度,梁晓声打趣说:“我以前写书在意稿费,因为我家有五个下岗的,还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哥哥。我现在70岁了,生活好了,我就特意叮嘱中青社,发行后一点压力不要有,你们自己决定版税,就低不就高。”

     “梁老师直接在空白出版合同上签了名字,版税处空出来了,后都是我自己写上去的。皮社长说,梁老师对我们这么信任,我们更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李师东说。

                                                         (网文转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