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房四宝 > 谁来传承文房四宝(组图)

谁来传承文房四宝(组图)

日期:2018-05-28 15:28:06

毫无疑问,首届山东文房四宝博览会有着无数的亮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亮点背后,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传承人匮乏,成了如今文房四宝的一大现状。而原材料的缺乏和质量的下降,更是让人揪心。面对这些问题,一场自救行动早已悄然展开。

  团队开采,团队设计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甘肃洮河砚近年来始终被原材料的匮乏所困扰着。

  “洮河砚的原材料近年来越来越稀缺,以前的老坑因为修建水库的原因,已经被彻底淹没了。”甘肃洮砚协会副秘书长蒙刘军这样对记者说。

  在他的身边,是七八方产自老坑的洮河砚,每一款砚台都是以敦煌佛教为题材的,这些砚台或许算是本次博览会上价值高的砚台——每一款的价格都在数十万元以上。

  石材的匮乏让洮河砚的市场价值在近年来不断提高,而这又促使人们对于砚材的开采更加的频繁,这种无序开采的行为在几年前的甘肃一带确实非常严重。

  “我们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砚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这些年政府也开始保护洮河砚的原材料,禁止私自开采,而是形成一种有序有效的开采方式。”蒙刘军的另一个身份是甘肃万隆工艺美术公司的销售总监,他向记者表示:“政府会以招投标的方式,把一些洮砚矿交给一些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开采,我们公司也拿到了老坑的开采权,然后利用专业的水下开采团队进行开采。”

  与传统的开采不同,水下开采更加的耗时耗力,因此砚材也更加珍贵,在开采出好的原材料之后,则会有专业的设计团队就砚材的外形进行设计:“等我们专业的设计团队设计出好的图案之后,我们会找那些名家,请他们来为我们制作雕刻砚台。”

  本届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蒙刘军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敦煌佛教题材的砚台也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对此蒙刘军表示:“我觉得是这样的,其实很多砚材都存在原料不足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该更加珍惜原料,尽可能每一方砚台都设计的非常有价值,以前没有国家管理大家滥开采的时候,可能一方砚台随便雕刻一下就以低价卖了,现在国家管理了,首先提升的就是砚台本身的文化价值,然后也提升了其本身的品质,一方砚台可能能卖出以前十方砚台的价格。”

  一个人的寂寞

  1985年出生的费县人姚伟,有时候会觉得有些许的寂寞和无聊。

  因为他是整个临沂费县县城金星砚制作者中仅存的80后。

  作为临沂市下属的县城,费县出产徐公砚和金星砚,但是纵观整个费县境内,如今从事砚台生产制作的还有一百多人,而80后群体只占10%左右,其余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青年。

  “谁愿意做?又苦又累还不赚钱。”说到这里,姚伟显得有些无奈,同龄人中大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没人愿意守着一堆石头一坐坐一天。

  姚伟走上砚台加工这条路,源自于父亲姚子明的熏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费县的金星砚曾经颇受日韩外商的喜欢,因此成立了费县砚台厂,跟着自己父亲学做木工的姚子明也因为善于雕刻而进入了工厂,成了一名砚台制作者。

  后来砚台厂倒闭,大部分人都下岗,当年姚子明身边的同事们也大多选择了转行——其中有人干脆做起了板材加工,赚了一笔,也有些回家务农,唯独姚子明选择了继续做砚。

  “我和父亲一样,就是喜欢做砚台,所以才坚持下来。”如今的姚伟,虽然还在做着砚台,但是经常会觉得无聊:“协会里的都是老大哥,按辈分都是大叔,真正年轻的没几个。”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砚台行业——放眼整个文房四宝制作业,年轻人的匮乏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实相比起以前我们这一代人来看,现在的年轻人有网络,脑子活泛,也有高科技工具,他们其实应该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好多了。”作为鲁砚协会的首席顾问,高星阳在谈起传承问题时这样表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也不能坐下来沉下心的去读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所幸的是,姚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不再孤单,据鲁砚协会的执行会长傅聿胜介绍,鲁砚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制砚师们进行培训:“主要一个是交流,再一个是学习外地的砚台制作,请一些专家来培训,提高大家的制作技艺。”

  不可逆的原材料之殇

  与砚材的不可再生相比,作为文房四宝中的宣纸,似乎不该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如今的泾县,种植着大量的青檀树,七龄以上的青檀树即可用来剥皮制作宣纸。

  但事实上,作为中国宣纸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世新却在为宣纸近年来的品质忧心忡忡。

  吴世新曾经经历过宣纸的辉煌时光——2000年之后的五年时间里,宣纸的价格一路飞涨,火的时候,宣纸的价格一天一变,连宣纸销售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宣纸明天会涨多少钱,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泾县多家宣纸厂外都会出现排队抢购宣纸的情况。

  “那是一个不够成熟理性的时期,也是一个宣纸的价格炒作的火的时期。”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制作始终保留着为传统的制作工艺——制浆、捞纸、揭纸、烘干、剪切。

  而与这种传统工艺同样保留下来的,还有传统的家庭作坊——如今在泾县,除了一家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原泾县宣纸厂)属于国有企业之外,其余的宣纸厂家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三五个人即可生产宣纸。

  “我说实话,做宣纸的年轻人才也缺乏。”吴世新表示,2012年中宣集团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2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下派到各个车间学习宣纸制作技艺,两年之后,这20多个有学历的年轻人已经全部逃离了生产一线:“有的进了管理层或者人力部门,有的干脆就辞职了。”

  吴世新也曾与泾县当地的学校合作开办过宣纸制作技艺的专业班,培训专业的宣纸制作者,但是效果也不好:“很多工人把它当做镀金的机会,从班上毕业就回公司坐办公室了,那有什么意义?”